正文

返回 导航

看起来很吓人 实际上是被妖魔化的食品

发布日期:2019-11-10 16:51:00

2015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报告,将加工肉制品归为“1类致癌物”,新鲜红肉也被归为“2A类致癌物”。

虽然据说肉制品行业股票大跌,但“公众恐慌”并没有出现。在各种自媒体、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刷屏般的轮番轰炸解读下,“赶紧去吃点培根压压惊”的调侃压过了“原来这些肉也不能吃了”的声音。这无疑是信息传播的胜利和历史的进步。

“错误解读科学结论”有时候比食物可能存在的危害更可怕。有很多食物都被各种谣言妖魔化,以至于许多人“闻XX色变”,下面列出最典型的8种。

鳝鱼

看到肥大的鳝鱼,就有人说是喂了避孕药养出来的,还有许多人信誓旦旦地说“见过(听说过)”养殖者喂鳝鱼吃避孕药。

而事实是养殖的鳝鱼住得好、吃得好,理所应该长得又快又肥。拿避孕药喂鳝鱼,会导致鳝鱼大量死亡。

当然,不排除有呆萌的养殖者轻信了这个传说,试图投机取巧去这么干。不过,只要试过,发现“长鳝不成反蚀了避孕药”,也就会清醒过来。

西瓜

每到西瓜上市季节,“打针西瓜”的传说就会占领微博微信。许多人一边吃着西瓜,一边战战兢兢地四处寻找各种“鉴别小窍门”。

关于“打针”,有人做过实验,发现通过打针无法让注射液在西瓜瓤中充分扩散;而打过针的西瓜很快会坏掉。

合理合法地使用膨大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不会影响西瓜的营养与安全。导致西瓜开裂或者爆炸的因素有很多,与西瓜品种、天气情况、肥料等都有关系。

草莓

选草莓,基本选不到重样的,不是畸形就是大小不一、红色不均,再加上味道不甜,不少人认为膨大剂是这些现象的“罪魁祸首”。

膨大剂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除了可用于草莓,也可以用于西瓜、猕猴桃等水果,不会带来安全风险。造成草莓的大小不一、畸形、不甜的原因有很多,与草莓的品种、生长状况都有关系。

成熟的草莓保存期很短,市售草莓需要提前采摘,这也是草莓不甜、红的不匀的要因。如果去买草莓,挑新鲜好吃的就行了,用不着纠结“膨大剂”“植物激素”之类的问题。

催熟水果

许多人听到“催熟”就想当然地认为“使用了激素”“不健康”,经常中枪的是香蕉、芒果、葡萄等。

很多水果的成熟受乙烯调节——在树上成熟由植物自己产生乙烯,摘下来人工施以乙烯也一样有效。水果要长途运输,要长期保存,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提前采摘,在抑制乙烯产生的包装下保存运输,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进行“催熟”。

乙烯利是通过产生乙烯进行催熟的合成物质,用它催熟的水果跟天然成熟的水果在安全性上没有差别。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tags合集

食物 怀孕 夏季 治疗 夏天 孕妇 减肥 养生 春季 宝宝 食谱 高考 老人 感冒 心理 女人 女性 预防 偏方 中暑 中医 水果 禁忌 皮肤 饮食 鸡蛋 健康 缓解 男人 性生活 保健 儿童 坐月子 老年人 产后 节气 便秘 注意 过敏 春天 调理 牛奶 功效 失眠 胃溃疡 小孩 食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