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返回 导航

黄芪

发布日期:2019-04-28 14:37:04

【中药名】黄芪 huangqi

【别名】黄耆、木耆、绵黄芪、王孙、箭芪。

【英文名】Astmgali Radix。

【来源】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mongholicus(Bge.) Hsiao和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根。

黄芪

【植物形态】蒙古黄芪:多年生草本。主根长而粗壮,条较顺直。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2~18对,小叶片下面被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冠黄色至淡黄色,雄蕊10枚,二体。荚果膨胀,无毛。膜荚黄芪:小叶6~13对,荚果有毛。

【产地分布】蒙古黄芪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膜荚黄芪生于林缘、灌丛、林间草地及疏林下。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地。

【采收加工】野生黄芪春秋两季均可采挖,除净泥土及须根,切去根头,晒至七八成干,按粗细、长短不同分级。栽培黄芪应3年以后采收。

【药材性状】蒙古黄芪:表面灰黄色,栓皮不易脱落。质硬而韧,断面纤维性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甜,有豆腥味。膜荚黄芪:表面灰黄色、黄棕色,质硬,较难折断。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甘。归脾经、肺经。

黄芪

【功效与作用】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临床应用】用量9~30克,治疗气短心悸、乏力、虚脱、自汗、盗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痈疽难溃、疮口久不愈合、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炎和病毒性心肌炎。补气宜炙用,止汗、利尿、托毒排脓生肌宜生用。

【药理研究】对核酸代谢有促进作用;增强造血功能;改善心肌功能,对抗心肌梗死;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癌、改善肾功能和肾组织病理改变等。水煎剂具调节免疫、抗衰老和抗应激作用。毒性:煎剂LDso为(40±5)克/千克。

【化学成分】主要含黄芪甲苷、黄芪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异黄芪苷Ⅰ、异黄芪苷Ⅱ、三萜皂苷、黄酮及多糖等成分。

【使用禁忌】表实邪盛、湿阻气滞、肠胃积滞、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禁服。

黄芪

【配伍药方】①治表虚自汗:防风30克,黄芪(蜜炙)、白术各60克。每服9克,水一钟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医方类聚》引《究原方》玉屏风散)

②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黄芪(去芦,蜜炙)、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每服12克,水二盏,生姜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不拘时候。(《严氏济生方》芪附汤)

③治吐血不止:黄芪7.5克,紫背浮萍15克。为末。每服3克,姜蜜水下。(《圣济总录》)

④治肠风泻血:黄芪、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传家秘宝》)

⑤治尿血、砂淋,痛不可忍:黄芪、人参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60克,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永类钤方》)

附 炙黄芪

【加工方法】将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黄芪,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取出,放凉(每100千克黄芪,用炼蜜25千克)。

【药材性状】外表皮浅棕黄色或棕褐色,略有光泽,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切面皮部浅黄色,木质部黄色,具蜜香气,味甜,微有豆腥味。

【临床应用】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tags合集

食物 怀孕 夏季 治疗 夏天 孕妇 减肥 养生 春季 宝宝 食谱 高考 老人 感冒 心理 女人 女性 预防 偏方 中暑 中医 水果 禁忌 皮肤 饮食 鸡蛋 健康 缓解 男人 性生活 保健 儿童 坐月子 老年人 产后 节气 便秘 注意 过敏 春天 调理 牛奶 功效 失眠 胃溃疡 小孩 食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