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返回 导航

茜草

发布日期:2019-04-28 15:03:16

【中药名】茜草 qiancao

【别名】血见愁、活血丹、地血、风车草、八仙草、破血草、红内消、红茜根。

【别名】Rubiae Radix Et Rhizoma。

【来源】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L.的根及根茎。

茜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攀缘草本,长1~3米。支根数条或数十条,细长,外皮黄赤色。茎方形,有4棱,棱上有倒生刺。叶4片轮生,有长柄,叶片卵状心形或狭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圆形,全缘,叶脉3~5条,自基部射出,叶柄和叶下面中肋上均有倒刺。聚伞花序圆锥状,腋生或顶生,花小,花冠5裂,淡黄色,子房下位。浆果。

【产地分布】生于原野、山地的林边、灌丛中。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除去茎苗,去净泥土及细须根,晒干。一般以秋季采者为佳。茜草炭:取茜草片,置锅内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内部老黄色,喷洒清水,放凉。

【药材性状】根茎呈结节状,根丛生,粗细不等。根呈圆柱形,略弯曲,长10~ 25厘米,直径0.2~1厘米,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具细纵皱纹及少数细根痕,皮部脱落处呈黄红色。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狭,紫红色,木部宽广,浅黄红色,导管孔多数。无臭,味微苦,久嚼刺舌。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肝经。

茜草

【功效与作用】凉血、止血、祛瘀、通经。属止血药下分类的凉血止血药。

【临床应用】用量6~9克,内服煎汤,或入丸散,治疗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阏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忌服。

【药理研究】具有缩短出血时间、抗血小板聚集、升高白细胞的作用;具有镇咳祛痰、抗菌、抗癌作用,能防止实验性肾和膀胱结石的形成,尤其对碳酸钙结石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对实验性心肌梗死有治疗作用;对抗乙酸胆碱所致的离体肠痉挛,有解痉作用。对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具有扩张血管、抑制皮肤结缔组织通透性的作用。小鼠口服根煎剂有明显止咳和祛痰作用,但加酒精沉淀后,滤液即无效;根煎剂能对抗离体兔回肠的收缩作用;根水提物对离体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产妇口服亦有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根温浸液能扩张蛙足蹼膜血管,并稍能缩短家兔的血液凝固时间;根在试管内对金黄色与白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及流感杆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紫茜素、茜草色素、齐墩果酸乙酸酯、齐墩果醛乙酸酯、茜草萜三醇、羟基茜草素、茜草素、异茜草素、二氢大叶茜草素、1-羟基-2-羧基-3-甲氧基葸醌、2'-甲氧基大叶茜草素、大叶茜草素等成分。

【使用禁忌】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慎服。

茜草

【配伍药方】①治吐血不定:茜草30克,生捣罗为散。每服6克,水一中盏,煎至七分,放冷,饭后服之良。(《简要济众方》)

②治咯血、尿血:茜草9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③治月经过多,子宫出血:茜草根7克、艾叶5克,侧柏叶6克,生地黄10克。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后,加阿胶10克,溶化。每日3次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④治女子经水不通:茜草30克。黄酒煎、空心服。(《经验广集》)

⑤治跌打损伤:茜草根30~60克,水酒各半炖服;或茜草根和地鳖虫各15克,酒水各半炖服。(《福建药物志》)

⑥治风湿痛,关节炎:鲜茜草根120克,白酒500克。将茜草根洗净捣烂,浸入酒内1星期,取酒炖温,空腹饮。第1次要饮到八成醉,然后睡觉,覆被取汗,每日1次。服药后7天不能下水。(《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⑦治肾炎:茜草根30克,牛膝、木瓜各15克。水煎备用。另取童子鸡1只,去肠杂,蒸出鸡汤后,取汤一半同上药调服,剩下鸡肉和汤同米炖吃。(《福建药物志》)

⑧治牙痛:鲜茜草30~60克,水煎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tags合集

食物 怀孕 夏季 治疗 夏天 孕妇 减肥 养生 春季 宝宝 食谱 高考 老人 感冒 心理 女人 女性 预防 偏方 中暑 中医 水果 禁忌 皮肤 饮食 鸡蛋 健康 缓解 男人 性生活 保健 儿童 坐月子 老年人 产后 节气 便秘 注意 过敏 春天 调理 牛奶 功效 失眠 胃溃疡 小孩 食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