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成的“三不要”养生法
顺时不要求
张其成说,在顺境时人们心情舒畅,没什么心理负担,往往容易过于安逸,觉得自己做什么都顺利,就想得到更多的东西,这样贪欲就出来了,有的求名,有的求利,有的求财,有的求钱,有的求权,有的求人……在“求”中挣扎,于是快乐减少了。佛家八苦中的第七苦叫“求不得”。求而贪无厌,贪欲、贪财、贪虚名、贪美色等,但并不是世间你想要的东西都能得到,于是就陷入“求不得之苦”中。求不得就有失落感,心理失衡,于是就产生了嫉妒心、嗔恚心、烦恼心……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不是伤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就是伤害了别人。就算想要的东西得到了,但是贪欲是无穷无尽的,越是获得的多,新的欲望产生得也就越快,循环往复,所受的苦也没有止息。求则不乐,不求则乐。一个人得到多少,是否快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怎么想。一个人不一定是世界上最痛苦、最贫穷、最生不逢时的那个,也不是最快乐、最富有、最幸运的那个,但如果放大痛苦,人生也就痛苦;如果放大快乐,人生也就充满快乐。向外求物质的东西,物质是会变的,那心也就变了,那不叫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一种持续的、不可更改的、深层次的快乐,所以必须建立在坚定不移的信仰基础之上,信仰必须是超越物质的。不向外求而向内求,心就找到皈依,皈依了心就踏实了,心就安静了,人才能幸福。不求其实是“不外求”,名利、钱财、权利都是外在的。按佛家来说叫“性空缘起”“万法皆空”,虚空才是万法的本质,也是人的本性,“尽虚空,遍法界”。把自己的心态放空了,就幸福了。大舍才有大得,人的最终归宿都是要返璞归真,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养生是为了健康,为了幸福。只有摆脱了人生的执着贪念,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所以说,在顺境乃至任何时候,都不要“求”,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无欲则刚,不求则乐。
做人不要脸
谈到“不要脸”的意思,张其成说,所谓的“不要脸”,不是指做人不要底线,不讲道德,而是说不要看重自己的脸面,不要把自己当回事。如果一个人太执着于面子,戴着面具生活,不按本性活着,被名誉所束缚,活得就不会轻松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曾指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就是说“上德”之人越是不刻意地追求德,反而越有德;“下德”之人越是刻意地去追求德,反而越没有德了。意思是说,做人越要脸越没有脸,越不要脸越有脸。要名誉和要脸道理是相通的。不要执着于面子,要撕掉自己的面具,返璞归真,无为自然,才能自在逍遥。现在太多人都是戴着面具活着,其实不要过于顾及自己的脸面。不要把自己当回事。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脸”,要彻底放下自己,不要看重自己,不要“端着”,要看轻自己、看低自己。“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历史上那些“不要脸”的人,都是旷达逍遥的,就像魏晋时期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那样,“以天地为一朝,以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酒德颂》),活得自由自在,恣意潇洒。所以“不要脸”是符合道的,是自然而然,是虚怀若谷,是谦下不争,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记住任何伪装的、刻意的、有心而为的东西都是不符合道的。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做到“不要脸”。“三不要”中“不要脸”是基础,是前提,“不要脸”了,彻底放下了,就容易做到“不要紧”“不要求”了。
张其成的“三不要”养生法看似简单,其实内涵养生大道理。做到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