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返回 导航

为什么要秋冬进补?秋冬进补最“划算”

发布日期:2018-01-19 09:36:10

   民间俗话说:“秋冬一进补,春天能打虎。”秋天和冬天是一年中最适合进补的两个季节,在秋冬季节进补事半功倍。

  人上了年纪后,身体逐渐变差,大多会出现一些“虚”的症状。《黄帝内经》说:“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衰老是人体的自然现象。有的人气虚,会出现头晕无力、倦怠懒言、胸闷气短、容易出虚汗、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症状;有的人血虚,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四肢麻木、大便干燥等症状;更常见的是,很多老年人都有点肾虚。肾气亏虚是衰老的主要原因,老年人大多都有常见的是,很多老年人都有点肾虚。肾气亏虚是衰老的主要原因,老年人大多都有肾虚的毛病。俗话说:“人老腰先老。”很多老人弯着腰走路,还经常腰腿疼,这便是肾虚的症状。

  身体有了虚证,该怎么办呢?《黄帝内经》说:“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老年人身体虚弱,就应当相应地“补”。所谓“药补不如食补”。

《千金要方》云:“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意思是如果食物可以治好疾病,就尽量别吃药。因此,对于那些没有明显病症,虚证也不是很厉害的人,平时多吃一些进补的食物是最好的办法。

为什么要秋冬进补?秋冬进补最“划算”

  那么,是不是一年四季都适合进补呢?我见过一些热衷于进补的老年人,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一大堆蛇酒、羊鞭酒这类大补的补药和药酒,一年四季,每天都要吃上一点药,喝上一点酒,持之以恒,觉得这样就能大补了。这样的做法对吗?

  进补有一个时机问题。如果真有老年人一年四季都坚持吃相同的补药,恐怕他会遇到这种情况:在炎热的盛夏,他吃了补药后会感到浑身燥热、口干舌燥、大便会遇到这种情况:在炎热的盛夏,他吃了补药后会感到浑身燥热、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甚至还会流鼻血;等到了寒冷的冬季,他又会觉得这些补药不太管用,吃了以后浑身还是冷冰冰的,身体仍旧虚弱,没“补”过来。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要知道,人生在天地之间,和自然万物是融为一体的,用《黄帝内经》的话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养生的秘诀在于,人的生活作息应当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而不是忤逆自然,这样才能得到长久的健康。正如古人说:“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大自然一年有四个季节,四个季节温度不同、气候不同、万物的生长规律也不相同。人体的生理变化和这四个季节是相对应的,一年四季中,人的生理状态、养生规律也都不相同。万物在四时中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在一年中的进补和养生,也要符合这个规律。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tags合集

食物 怀孕 夏季 治疗 夏天 孕妇 减肥 养生 春季 宝宝 食谱 高考 老人 感冒 心理 女人 女性 预防 偏方 中暑 中医 水果 禁忌 皮肤 饮食 鸡蛋 健康 缓解 男人 性生活 保健 儿童 坐月子 老年人 产后 节气 便秘 注意 过敏 春天 调理 牛奶 功效 失眠 胃溃疡 小孩 食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