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带你走进防癌养生
国医大师周岱翰今年76岁。他从医从教50年,如今仍坚守在抗癌的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除了每周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三个半天的门诊外,还要查房、会诊、讲学,带学生、做科研、写论文……他每天从早到晚,工作都排满了。常年这样连轴转,他的工作强度连身边的年轻学子也自叹不如。笑称自己是“70后”的(70多岁)他如何保持充沛的精力?
近日,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州日报社共同主办“寻访岭南中医药世家”活动,健康有约工作室专访了周岱翰教授,一起来听听这位国医大师分享养生之道。
养生原则
“养生没有千人一面的刻板规律”
“讲到养生之道,其实中医讲天人合一、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是大智慧。”周岱翰说,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通,日常养生防病,饮食起居要与自然相适应,这些观点在中医的典籍《黄帝内经》早有精辟的论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固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周岱翰坦言,在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中,他正是按《内经·素问》的养生原则而行。
“有句老话说得好:‘合得主人意,便是好功夫’。”周岱翰解释说,现在物质和精神生活大为丰富,人们热衷养生,有更好的条件追求长寿,但要活得好,寿命长短是其一,生活质量也很重要。“合得主人意”,莫忽视个体差异,不要一味生搬硬套别人所谓“正确的做法”、过度压抑自己正常的生理需要,搞得这也不敢吃、那也不能做。
比如高血压的病人不能吃得太咸,但有些人太淡就没胃口,怎么办?只要控制每天盐的摄入总量不超过医生的建议,完全可以灵活些,吃咸点同时吃少点。他以自己为例子:“我体形较胖,血脂稍微高一点,但日常饮食还是顺其自然。只要总量控制,想吃就吃点,不然生活过得索然无味,同样也不利于身心健康。”
“总之,养生没有千人一面的刻板规律,应根据个体情况尽量满足个人正当的生理、心理需求,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灵活运用,找到合适自己的、乐于坚持的方法才更可行。”
饮食
莫迷信“健康食品” 莫盲目食疗
70多岁的国医大师周岱翰脸色红润、精力充沛,很多人常向他请教日常如何食疗保养。
“确实,一提起养生,经常会有人问我吃什么好?什么食物能防癌?……其实,长期轻信过分夸大功能的‘健康食品’、保健品,乃至不辨证盲目的食疗,都可能养生不成反伤身。”周岱翰提醒,凡事过犹不及。癌症是生命历程中多种危险因素积累造成的,长期偏吃某些所谓“抗癌”的健康食物也会增加某类危险因素。国外已经有关于健康食物痴迷综合征的报道。他透露,其实他日常的饮食很简单,多吃应节的新鲜食物,比如当季的蔬果,适量的粗粮,少量的肉、蛋、鱼,均衡配搭,三餐规律,少吃零食,戒烟限酒喝淡茶。
有研究发现,近三、四成的肿瘤发病与包括饮食在内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有关。但饮食与疾病的关系,主要还看一个“度”,包括量和频率。比如有报道称腌制类、烧烤类、熏制类的食物有致癌因素,但只要生产合格,如果喜欢吃偶尔吃一点,也不必视为“毒物”那么紧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有条件讲究吃,很多人对食疗越来越感兴趣。周岱翰早年著有《中医肿瘤食疗学》一书,在临床看病时,经常结合病人的体质教他们如何食疗。
“现在的食疗文章很多,其中不少观点太过片面,甚至用偏激的观点哗众取宠、吸引眼球。”周岱翰指出,食疗也有讲究,必须用中医的理论来指导。但现在很多人食疗太随意,根本未辨明自己的症状、分不清是否合适自己,道听途说就跟着吃。他指出,中医强调“阴平阳秘”,体内阴阳若失衡,病邪就“有机可乘”。食疗是指虚、实、寒、热等不同体质的人,在合理辨证的前提下利用不同食材的性味功效、结合现代营养学的研究成果,用合理的烹饪加工食材,达到调整身体阴阳的目的。用些名贵药材煲点什么汤、炖个什么菜,有一定的滋补作用,如红参、高丽参补气,用于胃寒、脾气虚者。若体壮湿热者多用,则“气有余便是火”,反而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