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返回 导航

夏至时节如何养生?夏至宝宝如何护理?

发布日期:2019-06-21 15:17:09

夏至时节如何养生?夏至宝宝如何护理?我们都知道夏至是24节气中的一种,到了夏至气温会非常高,这样炎热的季节,很多宝宝会出现不适现象,从而影响孩子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所以到了夏至宝宝才更要做好养生工作,不管是在饮食还是起居上,妈妈们都要特别注意,那夏至时节如何养生?夏至宝宝如何护理?

宜多喝水

到了夏至我们要给宝宝多喝水,因为夏至的气温比较高,也是一年中比较热的节气,而宝宝天生爱动,所以宝宝他们会特别的容易丢失水分,严重的还会出现中暑的现象,所以我们在夏至要多给孩子喝水,也可以给宝宝喝些蜂蜜水。

夏至时节如何<a href=http://www.yswol.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养生</a>?夏至宝宝如何护理?

宜饮食清淡

进入到阳气最盛的夏至,宝宝新陈代谢旺盛,损失津液水分较多,最易伤津耗气。宝宝夏天的饮食应该以清淡、容易消化为主,多吃新鲜蔬菜瓜果,不要过多地吃冰冷和油腻的食物。建议妈妈们多给宝宝做点粥,可以补充宝宝身体水分,又可以达到消暑解热、预防疾病的功效,杂粮粥、荷叶粥都是不错的选择。

宜睡眠充足

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宝宝也要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夏季昼长夜短,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建议宝宝早起,晚上按时睡觉,清晨可以到户外做做简单体操,吸收阳光滋润。

忌夜卧贪凉

夏天炎热,很多人为了贪凉,睡觉不注意适当的保暖。晚上睡觉整夜开空调冷气,或者睡着后对着风扇纳凉,这样会易导致伤风、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宝宝身体的损伤尤为严重的。所以,宝宝夜里睡觉适合穿着透气棉质睡衣,使用毛毯盖住小肚肚,注意手脚不要对着凉风。

夏至已到,面临着酷暑的来临,因天热而引发的疾病也是妈妈们最担心的问题,那么宝宝夏季容易长痱子、腹泻、发烧等又该如何防治呢?

夏至时节如何<a href=http://www.yswol.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养生</a>?夏至宝宝如何护理?

饮食篇

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绿叶菜和瓜果类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都是不错的选择,如白菜、苦瓜、丝瓜、黄瓜等,都是很好的健胃食物。而面条,也是夏至后被推荐的美食之一。在中国北方流行一句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尤其是凉面,既能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在这里,还要向大家隆重推荐一种食材——生姜。有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都是对生姜所具有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所做的精辟的概括。夏季暑热,多数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

暑病篇

1、痱子

夏季天气炎热,由于在高温闷热环境下,出汗过多,汗液蒸发不畅,导致汗管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渗入周围组织,很多宝宝都会长痱子,主要表现为小丘疹、小水泡。

家庭护理小贴士:滋阴清热为主。

配穴:取天河水、肾阴、分阴。

在做推拿的同时,妈妈们可以适当给孩子清凉的食物。

2、中暑

在炎热的夏季,当所处的环境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的时候,就容易中暑,尤其是老人和孩子:

(1)长时间处于不通风的空间中;

(2)在外日晒两小时以上;

(3)大量的出汗;

(4)外界温度达到35度以上,就有可能中暑。

那么如果孩子出现中暑的情况,妈妈们就可以给孩子做四大手法来帮助孩子缓解,此外,还可以喝绿豆汤、淡盐水。需要注意的是:绿豆汤不要多喝,更不能当水喝。属于寒凉体质和体质虚弱之人也不适宜饮用绿豆汤。

夏至时节如何<a href=http://www.yswol.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养生</a>?夏至宝宝如何护理?

3、腹泻

高温的夏日,也是小儿拉肚子高发时节。这个小小的拉肚子,看起来“快来快去”,实则危害多多。及时的治疗不仅能够解除宝宝生理上的痛苦,更能够杜绝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保护宝宝健康成长。夏季小孩常见的有湿热泄和伤食泻。

(1)湿热泄

临床症状: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肛门灼热,烦渴,精神不稳,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腻。

治则:清热利湿,调气止泻。

穴位: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清天河水,退六腑,顺摩腹,下推七节骨。

湿热泻是比较特殊的一种腹泻,类似西医讲的轮状病毒腹泻,这种腹泻不能用止泻的方法。继续用清法,把体内的湿热清除干净后,自然止泻。如果判断为是湿热泻,建议不要用思密达之类的止泻药。

湿热泻还有几个判断标准,妈妈一定要注意,腹泻的时间长,治疗期慢。肛门红,拉绿便,夜里不拉。一天六到七次,甚至更多。

(2)伤食泻

伤食泄:不思饮食,呕吐,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不消化食物便,酸臭气,腹胀,放屁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

伤食泻在临床中比较常见,特别是节假日、孩子生日期间,多吃肥甘厚腻,容易引起中焦脾胃积滞导致伤食泻。

治则:消食导滞,健脾助运;

穴位:揉板门,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揉足三里;顺摩腹,下推七节骨。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tags合集

食物 怀孕 夏季 治疗 夏天 孕妇 减肥 养生 春季 宝宝 食谱 高考 老人 感冒 心理 女人 女性 预防 偏方 中暑 中医 水果 禁忌 皮肤 饮食 鸡蛋 健康 缓解 男人 性生活 保健 儿童 坐月子 老年人 产后 节气 便秘 注意 过敏 春天 调理 牛奶 功效 失眠 胃溃疡 小孩 食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