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返回 导航

大雪至,冬味浓,寒冬养生注意什么

发布日期:2018-01-29 22:46:08

今天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雪。北方早已大雪纷飞,南方温度也有所下降,真正有了冬天的感觉。“天寒地冻”养生有什么不同呢?专家称,此时应以温润护阳、御寒防病为重点。

大雪至,冬味浓,寒冬<a href=http://www.yswol.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养生</a>注意什么

避寒就温,防冬病

气温下降,首要之急就是要防病。医生表示,由于气温的下降,寒冷的刺激,此时也是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期,因此素体偏虚或有上述病史的人群尤应注意御寒保暖——头颈部、肩背部、胸腹部、足部这几个部位最容易受到寒邪侵袭,更应重点加强防护。

中医师介绍,头为“诸阳之会”,头部靠近心脏,血流量大,向外散发热量也多,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气温15℃时,头部散失热量占人体散失总热量的30%,气温越低,则比例越大。头部受寒人体热量散失更多,阳气受损明显,容易出现头痛、头晕、耳痛、鼻塞、流涕等风寒上犯症状。

另外,胸背部受寒易致胸阳闭阻、心脉不通而诱发心血管疾病;腹部受寒,寒邪直中肠胃易引起腹痛、腹泻等胃肠不适;双足受寒易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引起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因此建议市民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准备好帽子、围巾、披肩、长袜、风衣、外套等御寒衣物,及时添衣保暖。

食疗暖身,防燥热

由于气温较低,阳气受遏,人体抗寒能力下降。中医建议可适当补充一些诸如牛肉、羊肉、鸡肉、虾等温热食物来抵御寒冷。此类食物富含蛋白质或脂肪,热量较高,具有补脾暖肾、益气养血等功效,是冬季备受青睐的御寒食材。

不过在处理这些偏于温热的食材时,应尽量避免爆炒或油炸等烹调方法,也不宜放入过多辛燥香料进行调味。虽然煎炸爆炒、辛辣调味会增加菜肴的香气和口感,但食物因此而燥热倍增,在气候干燥的冬天食用就像一堆干草瞬间着火,极容易出现上火长痘、口舌生疮、咽喉疼痛、便秘出血等燥热阴伤的症状。

而对于素体阴虚血燥之人,牛肉、羊肉、狗肉等大热之品不能多吃,而鸭肉、龟、鳖等肉类性平或偏凉,可适当多吃。如鸭肉性平、微寒,滋阴降火、生津血、补五脏;乌鸡性平味甘,滋阴清热、补肾养肝;甲鱼性平,养阴清热、滋肾养血,都是十分滋养的冬季补品。另外,烹调时还可适当加入沙参、玉竹、石斛、黄精、枸杞子、桑葚子等药材,既美味又滋补,有补益虚损、滋养身体的功效。最后,吃完东西后可以再喝一杯蒲公英叶茶,有清热下火、消炎去燥的作用。

足部按摩固阳根

民间固有“人老先老脚,养生先养脚”之说,可见足部养生对人体的重要性。中医认为,人之先天根于肾,足底的涌泉穴为肾经起始穴位,以一侧大拇指或足跟按揉对侧涌泉穴,每次按摩30~50下,以足心感到发热为度,可起到降虚火、滋肾水,镇静安神的作用。

另外,足趾是人体大脑及头面部位的反射区,又是足三阴、三阳经的经气交接部位,以一侧手之拇指、食指捏住对侧脚的大拇指,在各个方向揉捏之后轻轻拽拉,然后逐渐将其余九趾用同样的方法按摩,有助于经气顺接通行,并有益智健脑、聪耳明目的功效。中医提醒,足部按摩宜找准敏感点,讲究局部有酸、麻、胀、痛的感觉,按摩力度因人而异,并以能耐受为度,若能配合沐足,则效果更佳。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tags合集

食物 怀孕 夏季 治疗 夏天 孕妇 减肥 养生 春季 宝宝 食谱 高考 老人 感冒 心理 女人 女性 预防 偏方 中暑 中医 水果 禁忌 皮肤 饮食 鸡蛋 健康 缓解 男人 性生活 保健 儿童 坐月子 老年人 产后 节气 便秘 注意 过敏 春天 调理 牛奶 功效 失眠 胃溃疡 小孩 食疗 护理